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守望十六载,颗粒归仓

发布日期:2024-09-10  来源:   点击量:

鳞波红浪,映照彩霞满天;碧叶舒展,延绵沃野千里。丰收的高粱田里,一位外国友人在默默守望。乘载着中国多年所学,如收获满满粮仓的种子,接下来,他即将把颗粒种子沿着“一带一路”铺撒苏丹、非洲,乃至全球。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我叫泽凯(Zakeyeldinn Eltayeb Abobaker Khalid),来自苏丹。2008年5月19日-7月1日,我第一次来中国,参加河北农业大学承办的“旱地种植技术培训班”。这次培训我领略了河北农业大学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一代代农大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张北台儿庄试验站,杨福存、张立峰等老一辈教授,驻守基地二十余载,在这一年中有半年被冰雪覆盖的酷寒干旱之地种出了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和绿油油的豆角和红彤彤的番茄等蔬菜。那时候,我立志要回到中国,回到河北农业大学继续学习。八年以后,2016年9月,我终于如愿以偿,以硕士研究生身份回到河北农业大学(在这之前我在苏丹已经拿到玉米育种硕士学位),专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主研玉米推广方向。这期间,我与很多家农业公司取得联系,河北省的种业公司大多服务中国当地市场,我和团队成员在河北省保定、邯郸、石家庄、张家口等不同城市的种业公司开展调研,并推荐他们把种业发展到非洲,特别是苏丹。武汉的农业集团提供了一些杂交玉米种子样品在苏丹进行试验,山东华硕农业公司向苏丹出口了温室设备,这样通过土耳其的种业公司,我在苏丹开始试种中国的玉米品种,并教授本国的农民玉米种植技术。玉米在苏丹是一种新型的作物,因为苏丹的气候并不适合玉米种植。但是玉米营养丰富,非常受当地人欢迎。在苏丹喀土穆州不同的农民社团和苏丹现代农业DAL公司的领导下,我向大约450名农民传授玉米种植技术,总种植面积约为155.5公顷(2488亩)。然而,此时,我深深意识到昂贵的设备和天然的气候条件,使玉米种植在苏丹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推广。于是,我迫切的想要继续深造,用更丰厚的知识、更专业的技术和更广泛的途径造福苏丹人民,我回到河北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次师从常金华教授,研究“粒米可安天下计,朱颜压过贵妃容”的高粱。因为高粱是苏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苏丹干燥炎热的天气非常适合高粱的生长,但是苏丹种植面积大,产量却很低。而中国的品种可以实现高产,所以这次我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筛选出适宜苏丹种植的高粱品种和种植技术。

12567

我在博士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对我和我的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这是一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植物育种的新技术学习和现代方法,这项新技术将在苏丹应用于高粱作物和向日葵等有倒伏问题的作物。博士期间,由于疫情,我返回苏丹。在此期间,我致力于非洲最大的农业计划:Gazer计划,即:调研高粱种植和用作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的情况,以及苏丹中部灌溉部门农民依赖高粱种植的原因。2022年,我返回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对不同品种进行性状的比较分析,筛选出了产量高、品质好的高粱品种,但由于该品种茎秆有些高,遇到大风容易倒伏,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探索控制高粱株高的技术,通过对不同生长激素及其适宜浓度的研究,2024年,我终于获得了既能降低高粱株高,又能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处理技术。通过此技术开发的中国高粱新品种样品在苏丹试种表现非常好。

21478

目前,我已顺利毕业,并被河北孟极商贸有限公司正式录用,正在办理相关入职及签证手续。在未来,希望我能尽绵薄之力来推动苏丹与河北省的贸易往来。此外,我非常期望可以推动河北农业大学与苏丹的大学更深入的科技创新合作。

2008年到2024年,整整十六年,完成了一名苏丹学子对河北农业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从向往仰视、执着守望到脉搏同频,呼吸与共的历程。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大爱无言,颗粒归仓。所思所学,丰盈了我的人生。余生,我将尽我所能,致力于中苏,乃至中非科技创新以及友谊搭建,为“一带一路”播撒生命和希望的种子。